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、生命轉借給我們的朋友,以滿足他們的需求,但是,轉讓尊嚴之名,把自己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,這卻是罕見的。
——蒙田
前段時間,刀媽上傳了刀刀在家洗菜洗碗的視頻,有朋友說:“你可真是個后媽!心太狠了,他才多大??!”
其實不然,孩子只有在被大人需要時,才能感受到幼小的自己同樣能干,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對家庭產生強烈責任感。而這樣的感受,才是孩子們真正的快樂源泉。
很多父母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一直在剝奪孩子享受這種滿足感的權利。
刀媽忙于家事的時候,刀刀會捧著ipad看著最喜歡的節目,不到二十分鐘,小臉看起來就蔫蔫的毫無生氣。
此時斥責他是沒有效果的,往往只需要一句:“刀刀,快來幫媽媽洗碗!”他第一時間就放下ipad飛奔過來。
洗好后,無視廚房地面和墻面的泡沫和水漬,夸一句:“寶貝真棒!幫了媽媽一個大忙!”他會更樂意地幫著一起整理廚房。
就好比許久不回家,父母做了一桌子的菜,你把它們全部消滅時他們會很開心;就好比朋友向你咨詢,最后采用了你的建議并解決了問題時,你會很開心。
作為父母的我們,常常以為自己是被孩子需要的,總是給予太多,其實很多時候,適當向孩子撒撒嬌,就會激起他們內心一種被需要感,感覺自己瞬間有力量了,有底氣了,人也更自信了。